二战期间,布达佩斯的犹太人被带到多瑙河边,被勒令脱掉鞋子,然后被枪杀,落入河中。鞋子会被士兵转卖。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确立了其臭名昭著的集中营系统,其中奥斯威辛集中营最为人所知。
自1940年4月起运营,这一设施成为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象征,估计有超过一百万犹太人在此被杀害。
奥斯威辛不仅是屠杀的场所,也是苦役和医学实验的地点,其中生存者寥寥无几。
至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仅约7000名囚犯存活下来。这一事件标志着纳粹集中营暴行的结束,也揭开了欧洲更广泛的反犹太暴力的一角。
除了纳粹直接屠杀的犹太人外,还有数不清的犹太人死于其他国家的帮凶之手。
例如在立陶宛,到战争结束时,原本8万名居住在首都维尔纽斯的犹太人中,94%被杀害,只有7000人幸存。
立陶宛的历史悠久而复杂。二战前,它曾被波兰、德国、俄罗斯帝国及苏联先后占领。
1940年8月,苏联压力下,立陶宛议会宣布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随着1941年6月的苏德战争爆发,立陶宛爆发起义,配合德军占领全境。
德占期间,立陶宛的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屠杀计划。
立陶宛的犹太人因此受到双重的打击:一方面是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另一方面是由于苏联占领引发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者的敌视。
在这种背景下,维尔纽斯这座被称为“北方的耶路撒冷”的城市,其犹太社区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在巴巴罗萨计划的指导下,对苏联发起了突然的全面进攻。在这一系列战略行动中,立陶宛迅速沦陷。
立陶宛人民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被德军占领。由于抗拒苏联的统治,他们迅速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
然而,这份独立的喜悦并未持久,德国很快解散了立陶宛的临时政府,直接将其纳入德国政府的管辖,从而宣告了立陶宛的名义上的亡国。
在德军的控制下,立陶宛的犹太人社群遭受了残酷的打击。
1941年6月24日,帕兰这座海滨城市见证了首次针对犹太人的屠杀,201名犹太人在此被极端民族主义者杀害。
紧接着,在6月25日,德军占领了立陶宛全境,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捕和屠杀犹太人。
纳粹党卫队旅队的领袖法兰兹·华特·史塔列克亲自到访考纳斯,发表煽动性演说,呼吁立陶宛的民族主义者参与对犹太人的屠杀,将退伍军人克利马蒂斯推向前台,克利马蒂斯曾因反犹和反苏的观点而出版过激进小报。
在史塔列克的支持下,克利马蒂斯领导的民兵队伍在考纳斯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和屠杀行动。
他们将拉比拉夫·札尔曼·欧索夫斯基一家三口绑在椅子上,将其脑袋踩在《革马拉》教典上,并在街头公开用锯子将他们的头颅锯下,之后将尸体悬挂在市中心,以此作为对其他犹太人的警示。
随着屠杀行动的持续,考纳斯变成了地狱。立陶宛民族主义者利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犹太人,这些行为几乎未受任何制止或谴责。
1941年7月,数万名立陶宛志愿者在波纳瑞森林处决了5万名犹太人。
1941年10月,立陶宛民族主义者在其领土内不仅积极参与屠杀犹太人,还组建了名为“立陶宛营”的作战部队,以支持德国纳粹的军事行动。该部队首次行动是前往白俄罗斯,参与对抗苏联游击队。
在此期间,立陶宛营与德军协作,在明斯克处决了9000名苏军战俘,并在斯卢茨克屠杀了5000名犹太人。
随后的1942年7月,立陶宛营的行动扩展到了波兰,参与了对华沙犹太人的驱逐行动,将大量犹太人送往集中营。
至1943年,立陶宛的部分民族主义者还加入了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组建的SS掷弹兵师,继续在东线与苏军作战。
到1944年,立陶宛境内95%的犹太人被杀害,其中多数在德军发号施令前就已被当地居民杀害。
在考纳斯第九堡垒和其他地方,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惨死。10月29日,在第九堡垒的又一次屠杀中,9200名犹太人被杀害,其中包括4273名儿童。
整个战争期间,立陶宛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仅是由外部势力驱动,更多的是出于被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战争结束时,原本8万名生活在首都维尔纽斯的犹太人中,仅有7000人幸存。
立陶宛在二战期间的这些行为,如同与恶魔共舞,参与了对包括本国公民在内的大规模屠杀行动。
直到1944年10月,随着苏联红军的胜利进军,立陶宛再次被苏联占领,并纳入苏联版图。